前言
据说,1973年,中共十大刚刚结束,在周恩来的帮助下,邓小平从江西调任中央,在一次聊天中,毛主席突然问邓小平:“我死后,中国会是什么样子?”邓小平没有立即回答,而是低头沉思了片刻,然后缓缓抬起头说道:“我看可能会重蹈‘军阀混战,天下乱’的覆辙。”邓小平为何这样说,究竟发生了什么?
邓小平回到北京
这天天上还下着蒙蒙细雨,一辆吉普车引着两辆满身泥点的苏制伏尔加轿车缓缓进入东乡,经过余江,来到鹰潭镇西边的双凤街,上饶行署公安处警卫科科长、行署警卫领导小组办公室刘书兴早已在此等候多时。
看见车队由远及近,刘书兴立即冲上前坐进去,然后指引着车队来到城区,向着蜿蜒的林荫小路交际处的市委招待所(现在更名为鹰潭宾馆)驶去。
几辆车穿过熙熙攘攘地街道,车子行驶的速度并不快,但是车窗禁闭,看不见车里的人影,更为这几辆车增加了几分神秘感,到达目的地,上饶行署秘书长林振福、鹰潭镇镇委书记霍风翠已经在市委招待所此徘徊多时,两人早早的就来到这里,一直等到现在。
图 毛主席和邓小平交流
车子刚刚停稳,刘书兴就飞快地跳下车,林振福、霍风翠赶忙上前迎接,不一会儿,后车门打开,走下来一位老人,这位老人就是邓小平,邓小平今年已经69岁,但丝毫不显老态,他迈着稳健的步伐来到众人面前,和林振福、霍风翠一一握手。
在刘书兴的引领下,一行人向二楼东边走去,邓小平走的很快,走走停停,等等后面的妻子卓琳和继母等一行人。
刘书兴还担心邓小平已经坐了三个小时的车,舟车劳顿,身体难免会疲惫,在邓小平上台阶的时候,赶忙上前搀扶。
但是邓小平微笑着摆摆手,表示了拒绝,但是卓琳的身体不是很好,走的很慢,服务班班长郑飞凤站在二楼楼梯口,快步走下台阶,搀扶着卓琳走上去。
这一天是2月19日,农历正月十七,很凑巧,邓小平和卓琳住在房间号也是219,除去219套房,其余房间还住着邓小平的秘书王瑞林、继母夏伯根、女儿邓林、邓楠和女婿张勤等人。
图 邓小平
江西省革委会经过深思熟虑,选择让邓小平一家人从鹰潭乘福州到北京的火车,主要是考虑到邓小平和继母年事已高,卓琳身体也不好,一大家子老的老,小的小人员众多,要尽量避免转车带来的折腾,综合各方面因素,政府决定让邓小平乘特快列车回北京。
午饭时刻到了,为了保密,工作人员特意将会议室的桌子凳子全部撤走,摆放了两张圆桌当餐桌。午饭的时候,鹰潭镇政府设宴款待邓小平一家。
席间,邓小平心事重重,没有怎么说话,一直保持着沉默,而林振福却兴致勃勃地向大家介绍鹰潭镇的美景,邓小平只是静静地听着,没有插话。
下午,邓小平呆在219号房间没有出去,而是站在窗前不停地抽烟、喝茶,邓小平右手夹着烟愁眉紧锁的望着窗外的林荫路,金山弄里来来往往的人群,此时,春节的余韵还没有过去,人们还沉浸在正月的喜庆里,晚饭过后,邓小平又抽了几支烟。
图 青年邓小平
深夜万籁俱寂,白天还是熙熙攘攘的街道,现在只剩下几声零零碎碎的狗吠声,邓小平穿上衣服,一个人缓缓走下楼梯,在院子里散步,正在二楼东边值班的刘书兴看见邓小平下来,担心会有什么事,立即起身,远远地跟在身后,警惕的看着周围的一切。
邓小平非常喜欢散步,每次都是边散步边思考问题,这个习惯他已经坚持几十年,即使是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他也从来没有间断过,他就是在这样的一条条小道上,用脚步一步步丈量,最终使中国走向了幸福的康庄大道。
邓小平在院子里漫无目的地走着,市委招待所原来是桂永清的住宅,院子里仍保留着中华传统建筑,青砖灰瓦,绿树成荫,四周都是高高的围墙,只有一条道路通向大门,邓小平还记得桂永清,黄埔一期毕业生,在1947年的时候任国民党海军司令,中共中央在1948年12月25日公布的43人战犯名单中,他排在35号。
虽然已经步入春天,但是冬日的严寒还未退却,寒风吹在身上,有丝凉意,邓小平裹了裹身上的大衣,这是他又响起了桂永清的同乡,是邓小平非常熟悉的黄维。
图 邓小平
在淮海之战的时候,邓小平作为总前政委书记,淮海战役全局的决策、谋划、部署全都由他负责,对于中央的决策邓小平历来都是坚决执行,但是他有时候也有自己的想法。
当时,中央要求华东和中原两个野战军同时要进行两个大的歼灭战,但敌我力量悬殊,如果同时进行这两场战役,恐怕是凶多吉少。
最稳妥的办法就是歼灭黄百韬兵团后,华东野战军主力进行休整,剩余的纵队都用到南线助力中原野战军歼灭蒋介石的五大主力黄维兵团。
黄维军团是蒋介石的嫡系精锐部队,用的全是进口的美国装备,于是邓小平致电党中央,提出自己的建议,毛泽东、周恩来回电同意邓小平的决策。
图 毛主席邓小平
1948年12月16日,黄维的十二兵团全线崩溃,仅余几十人也慌忙逃窜,曾经叱咤一时的黄维也在安徽宿县西南的双堆集被野战军生擒,淮海战役取得全面胜利。
2月20日,农历正月十八,连阴了多日的鹰潭终于雨过天晴,上午,列车终于姗姗来迟,徐徐来到鹰潭火车站,邓小平一家经过漫长的三个小时的等待终于可以登上火车。
这一次列车长达三个小时的晚点给邓小平留下深刻的印象,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以后,对铁道部进行了全面的整顿,面对运输堵塞,货物堆积如山,经常晚点的薄弱环节进行了全面整改。
图 毛主席和邓小平交谈
甚至在1975年2月25日至3月8日召开全国工业书记会,就是为了解决铁路问题,会议结束后,以中央名义下发9号文件《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
不仅如此,他还让自己的爱将万里率领工作组深入铁道部的各个部门,重新建立生产秩序,恢复铁路制度。
就在邓小平离开鹰潭20天后,中共中央发出[1973]14号文件《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的党组织生活和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的决定》,在文件的上方写着几个醒目的大字,毛主席批示:“同意”。
发布八大军区调令
1973年3月10日,邓小平恢复了工作,8月份,党召开十大,就在这次会议上,邓小平当选为中央委员,周恩来此时已经患有膀胱癌,病情越来越严重,毛主席有意培养邓小平作为周恩来的接班人,所以这次对邓小平十分器重。
图 毛主席
在一次听取汇报过程中,毛主席突然心事重重地对邓小平问道,各大军区司令员久未调动,现在问题重重该如何解决,邓小平知道这是毛主席对自己的考验,没有立即回答,而是看了看面前的茶杯,把自己的茶杯和毛主席的对调了一下,毛主席心领神会,笑着点了点头,说道:“英雄所见略同。”
1973年12月,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开始的时候,毛主席就说道:“政治局要议政,军委要议军,不仅要议政,还要议军......”
毛主席的话字字珠玑,直中要害,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大家都低头保持沉默,气氛略微紧张。毛主席看到大家都不说话,为了缓和气氛,话锋一转,说道:“我考虑了很久,决定还是把各大军区的司令员调一调。”
说完,他看向叶剑英说道:
图 毛主席到部队视察
“你是赞成的,我也赞成你的意见,我就代表你说话了,我已经找了周总理,他也是赞成的。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会油了,这件事我考虑了很久,我认为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坐镇,就会出现消极因素。”
随后,毛主席又笑着对邓小平说道:
“你啊,人家怕你,我送你两句话,要柔中带刚,绵里藏针,外面要和气一点嘛,内部要是钢铁公司。”邓小平点了点头。
12月22日,毛主席把各大军区的主要领导人全部召集到北京,正式宣布对调令,在会议上,发生了一件小插曲,本来毛主席是让其他人点名,第一个点的就是许世友,“许世友”。
图 毛主席会见许世友
许世友端着茶杯老神在在坐在那里,眼睛左翻翻右翻翻,就是不吭气,周恩来见状,赶紧站起来救场,他接过文件,喊道:“许世友”。
许世友赶紧把茶杯放下,“蹭”的一声站起来,大声回道:“到”,其他军区司令也积极配合,纷纷站起来回“到”,随后,周恩来宣布了对调令的具体细节。
党中央、毛主席的一声令下,八大军区司令毫不犹豫地进行了响应,毛主席要求司令员随行人员不能超过10人,时间不可超过10天,军区司令也积极配合,干净利落到新岗位上任。
八大军区工作对接
许世友对毛主席的命令向来是从命如流,命令刚宣布完后,他就马不停蹄地飞到广州走马上任,在担任广州军区司令以来,他一方面抓军队建设。
图 八大军区司令员
另一方面他按照毛主席的要求认真读书,他不仅自己读书,还发动周围的工作人员和军区常委一起读《汉书·周勃传》《红楼梦》《天体运行论》等书。
每次向大家推荐这些书的时候,他就会得意洋洋的对大家说道:“这些书都是毛主席推荐我读的,你们也要好好看看,是有好处的。”
许世友在闲暇的时候,还经常和战友们一起参加劳动,开荒种地,周围的工作人员看他年纪大了,身材又肥胖,担心他把身体累到了,纷纷劝他不要再做了。
许世友却不以为意,笑着对大家说道:“参加劳动,即是保持劳动本色,又是锻炼身体,还能收获,是一举得三的好事。”听到这里,工作人员也就随着他去了。
接替许世友担任南京军区司令的是丁盛,到了新岗位后,他在摸清南京军区基本状况以后,就紧锣密鼓地展开工作。
图 毛主席
刚到岗位一个月内,他就就推行了作战值班、首长值班、部(分)队值班部队值班等一系列加强战备值班的新制度新规定,南京军区的面貌焕然一新。
12月23日,杨得志返回济南军区后,立即召集济南军区党委常委和山东省省委常委等人,召开紧急会议,在会议上,他传达了毛主席的会议精神。
会议结束后,他交接了工作,就立即赶往武汉军区就职,武汉地处华中,承南启北,接东转西,是重要的地理位置,有“九省通衢”之称,到任以后,杨得志迅速展开工作,以军务动员、战备训练等多方面为抓手,有力地开展工作。
12月31日,他给毛主席亲自写了一封信,信中表达了自己对军区对调的支持,信的内容大致如下:
“对调工作展开以来,对加强部队建设,交流经验,做好战斗准备,提升自己,大有裨益,我坚决拥护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战略决策,坚决执行中央军委的命令”
图 杨得志陪同毛泽东在军事训练场上打靶
接替济南军区工作的是曾思玉,他于12月31日到达济南,离开武汉的时候,他检查工作人员打包的行李,突然发现工作人员将几件外宾送的礼物也搬上了车。
他赶忙叫来工作人员,说道:“不用拿这个,这是外宾送给武汉军区的,不是属于我个人的,就把他们留下吧。”
在济南军区,曾思玉首先对部队进行了整训和建设,济南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岛屿建设是重中之重,曾思玉经过仔细研究提出合理的海岛防御指导思想,在他工作十年后,主动要求“裸退”,告别干部终身制,给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12月22日,李德生在宣布命令的当天就向总政交接了工作,随后等到接替工作的陈锡联来到北京后,陪同他一起参加北京军区的干部大会,随后,离开北京来到沈阳。
12月26日在北京军区政委纪登奎的陪同下,李德生带着自己的警卫员和秘书,登上飞机来到沈阳。透过飞机的舷窗,李德生俯瞰着东北的苍茫大地,心中已经开始细细盘算怎样进一步筑牢沈阳的防御系统。
图 毛主席和开国将帅合影
12月的沈阳天气很冷,风雪交加,寒风刺骨,李德生冒着瑟瑟寒风,走遍东北的山山水水,踏遍每个军营哨所,勘察地形,了解情况,掌握基本情况后,他推出了符合当时东北军队情况和作战设防原则的,能够很大提高东北战斗力的东北战略区建设。
陈锡联到了北京以后,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刚上任,他就勘察了北线地形,调整战略部署,巩固华北边防,从严从难治军,狠抓实抓部队训练,从而使全区的军事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
韩先楚做事向来雷厉风行,毛主席的调令一出,他立即组织家人收拾行李,举家北迁,兰州军区的环境比较恶劣,荒无人烟的戈壁滩,漫天的风沙。
这对于韩先楚来说都是挑战,韩先楚一直处在温暖湿润的福州,如今猛地一下来到寒冷干燥的兰州,不管是工作上还是生活上,都得适应,真是刚跟“台风”苦战了几十年,如今又要跟“黑风”斡旋。
但是,韩先楚克服一切困难,1974年春节刚过去,他就带着部下访问了兰州的一岗一哨,掌握了大量兰州军区的一手资料,并主持研究修改了兰州军区防御作战的重点和主要方向。
图 毛主席与韩先楚亲切交谈
相对于韩先楚来说,皮定均就幸福多了,皮定均被调任到福州军区,对于福州军区,皮定均并不陌生,早在1953年从朝鲜战场回来以后,皮定均就曾担任过福州军区副司令一职,这次也算是重回故地。
来到福州军区之前,他已经基本掌握了福州军区的情况,他保持自己一贯的雷厉风行的做事风格,刚上任就对部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
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是党中央、毛主席为保障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和集中统一,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治军、治国举措,对稳定政治局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以后军队高级干部交流制度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